洁面仪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洁面仪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贵州怀阳洞刻满文人书画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05 20:03:21 阅读: 来源:洁面仪厂家

穿过怀阳洞部分洞体的运盐古道

怀阳洞里的摩崖石刻,最远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

这是一个闻名于世的酒乡;这是一座多彩的城市。这里,曾是黔北山区的重要枢纽之一。

千年前,璞人逆水而上,来到这里繁衍生息,创造了惊世佳酿;一个多世纪前,纤夫用大山般坚实的臂膀,行走于河岸峭壁,将产于川地的盐巴运入黔境,再把佳酿的信息传递四方;79年前,一群衣衫褴褛的人,经过这里,书写了一段传奇的红色历史。

沿着百年前的古盐道,“我们一起行走?发现多彩贵州”采访组走进仁怀。

因坐落于仁怀之南,这里被称做怀阳洞。

它的闻名,并非洞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,以及潺潺流水,抑或敲击后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的石块,而在于扼守川盐入黔的咽喉。

最早,四川一带的物产,尤其是盐巴,是由赤水河上的纤夫拉着木船,拖到茅台登岸后,再由背盐工肩挑背扛着,送往贵州全境。

背盐工后代之一的陈世福,对于古盐道的记忆,来自父亲生前的讲述。“因过度负重和疾病,老人生前驼背严重,身体状况也不甚好。”他说,但父亲60多岁时,还能背着上百斤的高粱,在山路上奔跑。

由茅台码头出发的古盐道旱路,穿过盐津河大峡谷后,进入怀阳洞内,一直通往金沙、遵义等地。这是一条最便捷的道路,也是“国道”,当年背盐工与商贾川流不息。

盐道上,留有许多背盐工艰辛的痕迹――背杵孔。

91岁的晏章泽,13岁开始在赤水河上行船。“运来的川盐用四方竹筐装着,每块有200多斤。”他说,这也是背盐工每次背负的重量。起身或放下,都要有人帮忙,才能放到肩上或落地。

背盐工负重行走,会带上一根如锄头的杵棍。走累了,停下来歇息时,为起身方便,就用这种杵棍支撑,背着笨重的盐巴,站在原地休息。久而久之,背盐工们杵棍休息的地方,石板被戳出一个个小孔。

这种背东西的方式,在川南、黔北一带,曾十分常见。

陈世福上山做农活时,偶尔还用这种负重方式,但没有专门的杵棍,而是用短把的锄头或一头有弯把的木棒代替。他和很多背盐工的后代一样,相对父辈,负重的能力下降很多,最多能背100多斤。

怀阳洞是川盐入黔旱路的必经之路,也是一个驿站。如今,怀阳洞大厅崖壁上,留存的20多幅摩崖石刻、洞内茶亭,就是当年繁华的见证。这些摩崖石刻,延续了100多年,正草隶篆俱全。

“洞内平台上的茶亭,有好酒、好菜、好茶供应,是官员和老板、文人们去的地方。”陈世福说,像父亲这样的背盐工,不可能放下背上的盐巴,只能站在洞厅外的路边,喝口自带的苦茶。

不过,在茅台码头等货时,背盐工会去喝点烧酒。陈世福的父亲,当年最愿去的,是河边的烧房。而那时的茅台,规模不是太大,但已繁华无比,到处都是商铺、客栈、茶馆,还有烟馆。至于酿酒的烧房,大小有几十家之多,登岸者无论贫贱富贵,大多会买酒,只不过是买多买少、买好买劣罢了。

富人或商贾,则整坛买酒,然后装上木船,顺赤水河而下。背盐工只能买很便宜的杂粮酿的低端酒,每次也最多买二两。即是如此,杂粮酒也很有劲头,能让他们第二天有足够的体力,从茅台出发,翻越盐津河峡谷中陡峭的“之”字形盐道,到达怀阳洞。

或许,背盐工没想到的是,几十年后,他们和后代,成为这些烧房主人后代们的原料供应商之一。十多年前开始,父亲还在时,陈家就将所有的旱地,都拿出来种了高粱。整个仁怀市,30多万农户,跟他们一样,家家种高粱,为白酒产业提供原料。

他们种出来的高粱,被称作“红粮”,是赤水河沿岸大小酒厂的抢手货。赤水河流域的上百万亩红高粱种植基地,也被称为酱香白酒的第一车间。陈世福他们,则是这个车间里最敬业的“工人”。

踏进怀阳洞,数十米高的石壁上,刻满了文人骚客的书画。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如今流行的“涂鸦”。现代人总说“涂鸦”来自美国,其实,这些石刻,又何尝不是当时的一种“涂鸦”文化。 怀阳洞的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。洞口处,“别有康庄”四个大字亢进有力,这是乾隆年间当地县长陈正坤所写,寓意“走出此洞,前途光明”。听当地人介绍,怀阳洞正是由这位陈县长命名。在石壁上的字画中,一副小小的梅花图让我特别喜爱。解说员告诉我,这也是清朝期间的县长崔┧簦尴爻ど贸ぷ只绕涫腔坊ā 与如今的“涂鸦”相比,石刻所需技术含量更高。站在洞里,我试着去体会当时文人们书写石刻的心情:或是面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,一展胸襟、或是眼见同行作品,誓要一决高低。尽管先人已逝,但这些作品依旧可以让人追寻当年的足迹。

圣纹下载

西游天下

乱战三国无限体力版

水浒战歌游戏